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跟同行交流,反復提到“卷”。在我看來,在人類實現了工業化之后,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從此就告別了物資短缺的世代,只會產能過剩,當社會整體的供求關系呈現供大于求的時候,勢必內卷嚴重。
今年3月,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強調要調整治內卷式競爭;6月27日,新《反不正當競爭法》完成修訂,將于今年10月15日起實施;7月1日,中央財經委會議再次提出“反內卷”競爭,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
政策推出后,股市一片大好,結合“懂王”的貿易戰、印巴57空戰,可以說形勢一片大好。
今天聊一聊社會內卷和旅游行業的內卷。
內卷這個詞是從2018年左右,被大眾熟識的。當年"懂王"對對中國發動了1.0版本的貿易戰,大量中國商品出口受阻,于是被迫轉為“內銷”,供求關系失衡的時候,大家都瘋狂打價格戰,形成了嚴重的內卷——“內卷”這個詞就這么誕生了。
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
內卷的劣勢是行業利潤大幅度降低,優勝劣汰后會死掉一批企業;內卷的優勢是競爭,市場化競爭能夠提高行業競爭力,推動行業發展。
那么現在的內卷是市場化競爭,還是惡性競爭,這個就需要有政府來定義了。
既然政府多次出臺了政策,針對部分制造業、光伏、水泥、鋼鐵等反內卷,那么說明現在這些行業存在惡性競爭,已經過了良性競爭的臨界點,再卷下去,弊大于利。
那么國家提到旅游行業反內卷么,顯然沒有。
相反,國家在鼓勵各種消費政策,鼓勵文旅行業內卷,這就說明一個問題,現在旅游行業的內卷,還是正常的市場競爭階段。
如果某個文旅企業,經營困難,在這個市場化競爭加劇的大環境下,破產、倒閉,那么說明,它是被市場淘汰的。
可能我的職業履歷全部在一個成長型的頭部景區緣故,以現在老君山登頂頭部山岳景區的視角看,哪里存在什么內卷,一路走來磕磕絆絆,但是都走過來了。
我的同行朋友比較多,聽他們吐槽,我才認識到行業的內卷。
每年的旅游人數就那么多,宏觀上增加10%到15%,這個是流動人口的數據,不全是游客的數據。龐大的流動人口有助于促進經濟發展,這是榮昌高書記講的,我很認同,但是能夠吸納這些旅游人口的景區,或者泛旅游業態,每年的增長速度,顯然是高于游客的增長速度。
通過網絡上的公開數據,2014年A級景區數量7000—8000家左右,2024年提升到16541家,增長了120%到140%左右;2014年游客接待量在35億人次,2024年變成了67.6億人次,增長了93%。
景區數量的年均增速8%到9%,高于游客量增速6.8%,導致但景區接待量十年里下降了18%,反應出旅游景區供給過剩,就意味著在這十年入行的旅游人,每年的市場競爭都比上一年要激烈一點。
人口增長雖然下降了,但是就業率也下降了,無所事事的閑人不少,短期內宏觀游客量不會下降,仍會增長。與此同時,游客消費下降了,宏觀上的旅游收入降低了,那么就意味著,內卷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至少能看到3年以上。
碰巧,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本身是一個旅游博主,有好幾個人邀請我去回答,本來準備專業角度回答一下,后來看了高贊答案后,放棄了這個想法。
問題如下:
后面的回答很多,沒有旅游從業者的專業解答,全部是游客的吐槽。
雖然我本人也去過很多景區,但是大多數是工作層面的行業交流,走訪的都是運營較好的景區,基本上全程走工作通道,沒有排隊過,看到這些回答后,我基本上判斷出中小景區的生存現狀:
一是不科學、不合理的景區建設實在太多。
不是指錢沒有花到位,而是指游線、配套設施、核心產品并沒有完全建成。導致了游客在游覽過程中各種不合理,各種不舒服,游客以為景區是為了多賺錢,其實只是景區的決策者不專業,不知道怎么做景區,把生硬的想法硬套進去,顯得格格不入。
二是景區兩極分化還會進一步加劇。
以前大家認知的兩極分化,是因為頭部品牌的虹吸效應導致的中小景區生存困難,實際上是合格的操盤手太少,導致90%的景區走在錯誤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越折騰挖的坑越大,最后索性躺平。
三是由于認知不夠導致的方向性錯誤,操盤者自己還不知道。
中國有句古話,亡羊補牢,景區發展如果路線錯誤,還不自知了話,只能等待滅亡了。多少項目,都是大量專家論證過的,資本不是人傻錢多的地主家孩子,為什么沒做起來,還不是缺運營團隊。
四是旅游景區的決策團隊應該讓游客好好提提意見。
慢慢理解“燈下黑”這個詞了,我推薦幾個地方,管理者可以以游客的身份去問一下,“xx景區怎么樣,我想去玩,怕踩雷”。其一是虎撲,有一個打分系統,對所有事物打分,有很多真實的反饋;其二是知乎,除了時政方面1450太多以外,有很多鍵政高手,對城市發展的看法非常精辟。
由于文章寫了一半,放了兩天,略微跑題。
現在回歸主題,旅游內卷能否結束?
我的觀點是,不但不結束,還會加劇。
勢必要淘汰一些競爭力較弱的景區,逐步達到一個供求平衡。這個過程是動態的、長期的,有新旅游業態進場,有老旅游業態退出,最終趨于穩定。個人也好,資本也好,一定會為自己的認知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