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近日,中國一汽、東風汽車、長安汽車、北汽集團、上汽集團、廣汽集團六家國有車企集體發聲,承諾供應商賬期不超過60天。這聲“春雷”響徹商界,也映照出另一片同樣焦灼的土地——中國旅游業。
當前,很多旅游企業也正深陷“服務已提供,款項卻遙遙無期”的困境。這絕非孤立現象,而是旅游產業鏈上較為普遍存在的“賬期之痛”。
疫情后的旅游業復蘇之路本就崎嶇漫長。當導游們日行萬步,酒店員工徹夜忙碌,景區精心維護設施,OTA平臺投入巨大引流成本……無數心血最終凝結成游客的美好體驗。然而,當服務交付完畢,產業鏈上的中小旅游企業卻常在回款環節遭遇漫長煎熬。大型OTA平臺、景區管理公司、資源采購方或項目發包方,往往掌握著強勢話語權。
據相關行業協會調研,部分旅游企業被拖欠賬款周期動輒超過90天,甚至長達半年以上,遠超出合理商業周轉周期。
“賬期之痛”,不僅僅拷問個體旅游企業的生存問題,也正侵蝕著整個旅游產業健康發展的根基。
首先,行業信任基石被瓦解。長期、普遍的拖欠行為,使得旅游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信任關系脆弱不堪。供應商為降低風險或被迫抬高報價,或減少服務投入,形成惡性循環,破壞產業協同效率。
其次,服務質量難以保障。當企業寶貴現金流被長期占用,用于提升游客體驗的軟硬件更新、特色產品研發、員工專業培訓等投入必然嚴重受限,最終導致旅游產品同質化、服務品質下滑,損害的是中國旅游的整體形象。
再次,穩就業政策難以落實。旅游業是重要的就業“蓄水池”,尤其吸納了大量基層勞動力。中小企業長期承受資金壓力,裁員、降薪甚至倒閉風險驟增,直接影響萬千普通勞動者生計與社會穩定。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 當汽車產業以“60天承諾”書寫誠信新篇,風光無限的旅游業更應拒絕在“支付寒冬”中踟躕。旅游業再也不能陷入“三角債”的怪圈了。
今年3月17日,李強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修訂后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并于6月1日正式施行。新《條例》明確要求,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企業不得變相延長付款期限,強調付款期限最長不得超過60天(有特殊書面約定的除外),并要求在合同約定或30日內確認債權債務關系。
這無疑為飽受拖欠之苦的中小旅游企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武器和維權依據。
在此,更有必要呼吁:首先,大型旅游平臺與采購方當率先垂范,主動按照新《條例》要求兌現企業承諾。
其次,主管部門應依據新《條例》精神,加強對旅游行業,特別是大型企業、平臺合同履約及支付行為的常態化監管與執法檢查。
再次,全國性和地方旅游行業協會應積極引導,推動業內骨干企業簽署支付誠信承諾書并公示接受監督。
然后,探索建立行業信用評價體系,將支付履約情況納入重要評價指標。
最后,鼓勵金融機構基于真實、穩定的應收賬款,為中小旅游企業開發更便捷的融資產品,緩解其現金流壓力。